善本的兩重涵義

为了避免再发生纠缠,我主张把所谓“善本”匾分为两种:
  (1)一种是继承宋以来的本来涵羲 ,凡校勘精审即接近古籍本来面目的都是善本,明确点可称之曰校勘性的善本。用这个涵羲来衡量,一个本子是善就永远是善,不善就永远不善,善舆不善不受时间的制约,不会随时间的推移由不善而变成善。用这个涵羲来衡量,即使是清末民国初的刻本只要校勘精审就可以说是善本,甚至近年来出版的铅字排印本只要校勘精审也可以说是善本。至於宋元本等如果校勘精审当然同样是善本,但如校勘不精审则不能说是善本,如果像前面所说的“坤为釜”错刻成“坤为金”的宋建陽刻本更可斥之曰“劣本”或“恶本”。
  (2)再一种则承认清以来藏書家、版本専家的講法,凡已成为文物的古籍都可以说是善本 ,明确点可称之曰文物性的善本。用这个涵羲来衡量,宋刻本、元刻本、明嘉靖以前刻本、明活字本、明抄本、清前期的旧抄本和稿本、批校本,清人就视为善本,今天当然更是善本。明万历以後少见的和印制精美的刻本,清代少见的或印制特别精美的刻本、活字本,以及清中叶以後珍贵的抄本 、稿本 、批校本等等,到民国时也都够得上善本。这里贯彻了“物以希为贵”的原则。至於将来,民国时的本子又稀少起来,成为了文物,则我们的子孙後代又有可能再把它升格为善本。可见这种具有文物涵羲的善本的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是要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变动的,变动的趋势则是善本的范围越来越广,够得上善本的品种越来越多。至於暂时不能成为文物、不能成为善本的则不能称之为劣本或恶本,只能说它在目前不是善本,因为它将来完全有可能升格为文物性的善本。
  把善本的涵羲区分为校勘性和文物性後,还可看到一个现象,即在一部具体的書的身上,这两种涵羲有可能并存而不一定互相排斥。如一部校勘精审的宋监本,它既是校勘性的善本,徒明以来又久已成为文物性的善本。今天所鉴定的大量文物性善本中,同时够得上校勘性善本的的确有一大部分,而够得上校勘性善本中同时也有一大部分是成了文物性的善本。当然,也还有不少文物性善本在校勘上并不精审,如某些宋建陽的坊本之类,也还有更多的校勘性善本如今天的新黠校本之类,从文物角度还说不上是善本。
  如前所说,善本不能等同於版本,无论从校勘性的善本来说,或是从文物性的善本来说,总只是整个版本中的一部分。但是,无论校勘性善本、文物性善本在整个版本中总有它比较特殊的重要地位,因此在讲述古籍版本学时应该给予这两种善本适当的注意。只讲善本是不对的,不注意善本也是不合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