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八省古保动态|十年辛苦不寻常 妙手补书书可春——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山东传习所第一批学徒出师评审会顺利举办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时光镌刻下奋斗者永不停歇的脚步,如果把十年光阴浓缩成一幅直观的画,我们会看到一段怎样的古籍修复学徒成长历程?

8月21日,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山东传习所第一批学徒出师评审会在山东省图书馆举行。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王红蕾以及来自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中山大学图书馆的古籍修复专家组成评审组,按照《国家古籍修复技艺学徒出师评审暂行办法》相关规定,对山东省图书馆的8名学徒进行了严格评审,认为均符合出师要求,同意准予出师结业。

 

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山东传习所成立于2014年,导师为知名修复专家上海图书馆的潘美娣老师。潘老师从事古籍修复工作61年,主持修复过江苏太仓明墓出土文物、宁波天一阁所藏明代科举录、山东省图书馆藏一级古籍宋赣州州学刻本《文选》,其高超技艺被数十家媒体争相报道。传习所成立以来,始终沿袭“师徒传承、口手相授”的模式,手把手教、心贴心传。十年辛苦不寻常,妙手补书书可春。十年辛勤培育,8位学徒学有所成,熟练掌握古籍、碑帖、西文文献修复及古籍装帧、书画装裱等9项技艺;十年苦心钻研,8名学徒各有所长,从纸张纤维、酸碱度等科学检测,到修复各种破损类型甚至粘连成书砖的古籍,指尖的拿捏经岁月的锤炼挥洒自如;十年潜心修行,终获涅槃,8名学徒从零基础的修复小白,或成为山东省高技能人才,或承担国家珍贵古籍修复重任,曾经饱经沧桑的古籍在她们的手中破茧成蝶,重获新生。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王红蕾在致辞中对山东传习所在古籍修复硬件建设、古籍修复人才培养、古籍修复项目实施等方面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希望山东传习所继续发扬优势,取得新的成绩。

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文善常强调了古籍保护工作对赓续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意义,对山东传习所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省图书馆党委书记、馆长祝晖在讲话中情真意切地回顾了山东传习所取得的成绩,表达了对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及导师潘美娣老师真挚的感谢,对传习所学徒们的殷切期望。

对历史最好的致敬,就是创造新的历史。未来,山东传习所将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指导下,坚定履行培养古籍修复人才责任,持续深化“师带徒”“走出去”“请进来”等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为古籍修复事业培养更多新生力量,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韧劲,扛牢保护珍贵典籍的光荣使命,在古籍保护利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走在前,挑大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