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八省古保动态|风采|坚守无声 砥砺前行——河南省图书馆十五年古籍保护成果印记
十五周年
从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迄今已有15年,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会同全国古籍保护单位在古籍保护工作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值此15周年之际,国家古籍保护中心邀请各古籍保护单位对15年来的工作成果进行梳理总结,展现各地古籍保护风采,以期促进古籍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
河南地处华夏腹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它凭借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为后世留下丰富的典籍文献资源,主要集中在各级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科研院所、文博档案和宗教单位中,还有一部分被民间收藏爱好者所收。
自“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后,2009年河南省古籍保护中心正式成立,河南省古籍保护事业开启了新篇章。河南省图书馆作为全国52家试点单位之一,率先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古籍普查登记,并牵头以古籍普查登记工作为抓手,全面推进河南省古籍保护工作。2008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2011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2014年被文化部评为“全国古籍保护工作先进单位”,2015年获得“河南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先进单位”奖。历经十五年磨砺河南省古籍保护工作结出丰硕成果。
一、古籍普查,成效显著
摸清省内古籍收藏的家底,是古籍普查的首要任务,也是进一步开展工作的前提。在河南省图书馆暨省古籍保护中心的统筹和带领之下,经过全省普查人员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整理,基本摸清了河南省古籍收藏的总体情况。功夫不负有心人,还有了一些在此次普查开展之前从未见诸古籍书目的重要新发现。
2010年起,河南省古籍普查登记工作自上而下全面铺开,进展顺利,成效显著。截止到2017年底,参与全省古籍普查登记的81家古籍收藏单位,共88920条目录,已经全部完成古籍普查登记,“家底”陆续亮相公众。其中,河南省图书馆登记目录3万多条,古籍数量有30多万册(件),馆藏古籍家底得以基本澄清。自河南省首部古籍普查登记目录《河南大学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正式出版后,河南省图书馆又负责审校修改、协助出版了《河南省郑州图书馆等十一家收藏单位古籍普查登记目录》《开封市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河南省新乡市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河南省洛阳市图书馆等九家收藏单位古籍普查登记目录》《河南省开封市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河南省许昌市图书馆等16家收藏单位古籍普查登记目录》《河南省郑州大学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七部包括40家古籍收藏单位的普查登记目录。
《河南省古籍普查登记目录》
《第一批河南省珍贵古籍名录图录》
通过普查登记工作,进一步全面了解和掌握了全省收藏情况。灵宝市文物保护管理所、洛阳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古籍收藏单位的古籍和线装书藏量都在1万册以上。其中,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所藏古籍不乏善本、孤本。例如民国金石家郭玉堂手书的《洛阳出土志》《洛阳金石文字跋尾》《千唐志斋藏石目录》等稿本,弥足珍贵。此前,该院及其藏品在《中国善本古籍总目》等书目中均未见著录。洛阳不仅是九朝古都,还是华夏文明的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的重要核心区域。这一重要发现无疑更加丰富了河洛文化这一宝库的内涵,其长远价值不可估量。
通过普查登记,获嘉县档案馆也发现一部重要的兵法丛书《武经七书》。该书汇集了中国古代兵书的精华,为历代武学经典集成之作,对后世军事研究具有重要价值。这部《武经七书》,采用包背装,白棉纸本,字体方正清雅,书前有嘉靖乙卯年“重刻武经七书序”。经专家核实,鉴定此本为明嘉靖三十四年陆柬刻本。这一版本极为稀见,诸多古籍书目中均未见著录,成为河南省档案系统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第一部古籍。
这些珍稀古籍的重大发现,充分体现了古籍普查登记工作的重要价值。一些珍贵古籍曾经不为人知或少为人知,由此重现于世;一些古籍收藏单位默默无闻却珍品迭出,由此获得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使民族文化遗产得以更好地保存和流传后世。
此外,由于省内许多古籍收藏单位存在家底不清、工作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为保证全省普查工作高质量完成,河南省图书馆暨河南省古籍保护中心借鉴以往古籍普查工作中的经验,分批次组建古籍普查工作组,分赴省内各古籍收藏单位,协助基层图书馆开古籍普查登记工作。特别是2011年至2012年,河南省图书馆先后6次派出专业人员31人次,历时几十天,协助少林寺藏经阁对收藏的古籍逐册清点、整理、著录,共登记802部6060册,并对善本古籍和普通古籍进行了区分和鉴别。通过普查登记发现少林寺不仅保存完整有明永乐南藏等珍贵佛教典籍,还有清乾隆二十七年嵩山书院刊刻的清纪昀《庚辰集》、清活字印本《串雅内编》、清康熙岳生堂刊刻《说嵩》等,或刊刻精良,或存世稀少,或为珍贵的河南地方文献。2012年5月,普查登记工作终于完成,使少林寺成为中国汉传佛教界首家完成古籍普查登记的图书馆。宗教文献是中国古代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遍布名山大川的宗教寺观也是收藏珍贵古籍的重要场所,少林寺藏古籍普查登记的顺利完成,为全省宗教系统古籍普查登记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古籍专家萧鲁阳在开封县图书馆协助开展工作
河南省图书馆协助少林寺古籍普查整理
二、名录评审,以评促建
提高古籍普查工作质量,不仅需要工作人员崇高的职业精神和热情忘我的付出,还需要探索好的工作机制。组织珍贵古籍名录评审,以评促保,以评促建,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在古籍普查过程中,河南省图书馆积极参与《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并根据河南省文化厅的工作安排,起草了《<河南省珍贵古籍名录>申报评审办法(暂行)》《“河南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申报评审办法(暂行)》,经省文化厅和全省厅际联席会议批准后在全省实施,积极推动省内其他古籍收藏单位参加申报工作。2011年11月,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了第一批“河南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和《河南省珍贵古籍名录》(豫政〔2011〕87号),16家古籍收藏单位和534部古籍入选。2017年,河南省图书馆积极筹备第二批《河南省珍贵古籍名录》和“河南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各种事宜,修订了申报评审办法,目前,第二批《河南省珍贵古籍名录》和“河南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评审工作基本完成。
第二批《河南省珍贵古籍名录》评审
评审工作极大调动了各收藏单位古籍保护工作积极性,一些不为人知的中华珍贵典籍陆续浮现人世,令人欣喜不已。民间古籍收藏机构洛阳白河书斋所藏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金陵胡承龙刊刻《本草纲目》,是《本草纲目》祖本,堪称“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开展以来最重要的发现之一。该书之前深藏河南伏牛山脉,保存状况不佳,该书经古籍普查发现后,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特意委托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专家完成了全书的修复。目前该书已入选第四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以评促保,以评促建,使这颗“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明珠重新散发出夺目的光彩。
前述少林寺古籍普查工作的圆满完成也得益于这一机制。2011年少林寺释永信方丈得知全国即将开展第四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申报评审工作的消息后,立即派专人与河南省古籍保护中心取得联系,表达了少林寺积极参与的愿望,并根据申报要求开展古籍普查和库房改造。从古寺的藏经阁到现代的图书馆,珍贵古籍名录评审机制促进少林寺的古籍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
三、多措发力,促活化传承
古籍普查登记是古籍保护工作的基础,古籍的活化利用则是向更高境界的升华。如何促进古籍文献所承载的信息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河南省图书馆暨河南省古籍保护中心在借鉴全国各地宝贵经验的同时,充分利用地方文化底蕴深厚、古籍资源丰富的优势,在“春满中原”迎新春系列活动、“4·23”世界读书日、“世界遗产日”、“全民读书月”等活动期间,开展多种形式的古籍活化利用活动,丰富多彩,不拘一格,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2017年9月,在国家图书馆的大力支持下,河南省图书馆组织全省收藏单位举办了“册府千华——河南省藏国家珍贵古籍特展”,这是河南省近年来展出古籍珍本最丰、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一次,向公众展示河南省藏珍贵古籍150余部,其中不少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在此活动的影响和带动下,2017年11月,河南省内二十余名古籍收藏爱好者以“中原古书联盟”的名义,依托河南省图书馆,举办了“首届中原民间珍贵古籍展”。集中展示了河南藏唐代至民国时期的珍贵古籍文献近200种。这一高规格古籍展由民间组织发起,河南省图书馆暨河南省古籍保护中心提供平台并悉心指导,这在国内尚属首次。
图片“册府千华——河南省藏国家珍贵古籍特展”
首届中原民间古籍论坛
守护古籍文献,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民间藏家对推动中华古籍保护、弘扬优秀典籍文化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2019年8月26日,河南省图书馆与河南省民间古籍保护协会(筹)联合承办了第二届中原民间珍贵古籍展,展出珍贵古籍、河南地方文献、碑帖拓片三百余件。期间还举办了首届中原古籍论坛及中原碑帖论坛和讲座,对古籍收藏与保护的现状、发展和未来展望及最新研究成果进行讨论,吸引了不少古籍专家、学者及民间古籍、拓片收藏者、爱好者前来参展与交流。
2020年8月25日,河南省图书馆组织全省11家古籍收藏单位及民间收藏在嵩山少林寺碑廊举办“传习经典 融古慧今——2020年河南中华传统晒书活动”,其中有洛阳出土的唐代墓志拓片精品、南阳新野的汉画像砖拓片、北齐时期摩崖石刻拓片等等,让游客们大饱眼福。此次活动借助于嵩山少林寺游客众多、社会影响力较大,不仅对石刻文化与古籍保护,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更进一步促进了文化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
2020年晒书活动现场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利用好各种现代技术,无疑也为古籍活化插上了“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翅膀。为此河南省图书馆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比如,线上直播的“诗书继世 察古知今——2021年河南中华传统晒书活动”“从《诗经》到《红楼梦》——那些年我们读过的经典”等活动,观看量都高达35万以上。在官方公众号上播放的“古籍修复技艺”“经典古书讲解”小视频,馆藏珍贵古籍线上展等,让读者充分领略了古籍中的文字之美、艺术之美,使陈列在黄河流域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从《诗经》到《红楼梦》——那些年我们读过的经典”展开幕式
在守护遗产、留住胜迹的同时,古籍普查保护工作为今后社会各界保存古籍文献、进一步加大对这些文献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可以参考的依据。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时代潮流中抓住机遇,积极响应让书写在古籍中的文字活起来的号召,我们今后将更加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让古籍保护工作在新时代绽放出更绚丽的光彩。
(河南省图书馆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