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开展中医药古籍修复工作

中医药古籍,是中医药学术体系和原创思维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防病治病理论和经验的宝库,也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根基。以往,对于图书馆馆员来说,认真负责地保管好馆藏古籍,尽心尽力为研究与学习者提供所需典籍,做好古籍文献服务,就可以算得上是一名称职的工作人员。然而,随着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不难发现,由于收藏年代久远、保管环境不佳、读者不当使用,甚至故意损坏等,古籍破损、污蚀、残缺等情况逐渐加重,故而从保护古籍的目的出发,往往只能对这些古籍停止借阅,藏之深阁,以免进一步受损。大家心里都知道,这种消极的保护方式,既不科学,更是直接影响了古籍的利用,但我们不会修复古籍,只能入柜为安,不作他想。

  可是,现在来图书馆的老师、学生,会好奇地看到,平时正襟危坐的古籍管理人员,如今竟然围坐书桌,或穿针引线,或喷水润纸,或把刀动剪,或修补书叶,个个成了书籍医生,妙手回春,让那些破损的古籍褪却病容,重新焕发了生命力。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图丨团队成员小满时节修书

  古籍修复缘起

  这,还得从去年年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的2022年度“中医药古籍修复能力建设项目”通知说起。该通知要求,各省中医药古籍馆藏机构,要建立中医药古籍保护修复基地,开展中医药古籍修护工作,完成一批中医药古籍的修复,培养一支具备中医药古籍基本修复能力的人才队伍。同时,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中医药行业馆藏机构中医药古籍修复能力建设。正是这一纸通知,使我校图书馆鼓足勇气,下定决心,积极行动,全力保障中医药古籍修复项目顺利实施和不断提升。

  浙江地处东南之滨,钱塘江畔,这里中医药源远流长,名医辈出,流派纷呈,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千余年来,浙江的医家们不断传承发展,守正创新,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药品牌——“浙派中医”。浙江历代医药典籍,有案可稽者两千有余,现存者亦逾八百。这些丰富的医籍是传承创新发展浙派中医学术和浙江中医药文化的宝贵遗产,必须好好保护。

  

  图丨2017年7月1日,“浙派中医”称谓正式发布

  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历史文献收藏肇启于建校之初,后历经变迁,成今日之以中医中药古籍为主的馆藏特点。现藏古籍9352册(其中中医药古籍达92%),珍善古籍160余种,“浙派中医”特色藏品1834册(196种),入选第三批《浙江省珍贵古籍名录》六部。珍贵者如明成化二十年(1484)海南书屋刻本《东垣先生此事难知集》,是馆藏最早古籍;道光十八年(1838)抄本《金匮悬解》,为该书现存最早版本;还有诸多中医药稿抄孤本,均颇具学术和版本价值。

  

  图丨图书馆滨文馆区古籍阅览室

  修复前期调研

  为开展好古籍修复工作,高标准建设好古籍修复室,图书馆领导高度重视,带队先后赴杭州图书馆、浙江大学图书馆、嘉兴市图书馆、浙江图书馆等开展专题学习调研,并与专业老师促膝会谈。

  足迹

  

  2021年12月28日

  参观杭州图书馆古籍修复室

  

  2022年2月22日

  拜访浙江大学图书馆古籍分馆

  

  2022年2月25日

  调研嘉兴市图书馆

  

  2022年3月8日

  观摩浙江博物馆文澜阁

  作为浙江古籍保护的领军单位,浙江省古籍保护中心十分关心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的开展,多次来馆实地调研指导。浙江图书馆馆长、浙江省古籍保护中心主任褚树青,浙江图书馆古籍部主任陈谊,古籍修复师汪帆等专家,对学校中医药纸质文献保护规划、古籍修复室建设、古籍修复工作开展、中医药文化传播等方面悉心指导,并诚恳地提出诸多宝贵建议。

  论证

  

  2022年2月23日

  专家组莅临滨文馆区指导

  

  2022年3月30日

  专家组莅临富春馆区指导

  

  2022年4月8日

  专家组初步商讨建设方案

  经过多轮专家论证,数易其稿,最终形成了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中医药古籍修复能力建设提升项目”实施方案,明晰了项目建设的组织保障、目标计划、具体内容和进度安排等。

  着手开始修复

  在学习调研的基础上,图书馆完成古籍修复的前期准备工作,组建古籍修复团队,开展修复已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而此“东风”,便是聘请浙江图书馆(浙江省古籍保护中心)资深古籍修复专家、国家古籍修复技艺中心浙江传习所助理导师汪帆担任古籍修复传习导师。

  

  图丨汪帆老师演示修复操作

  (摄影:蒋丽平)

  汪帆老师2007年开始从事古籍修复工作,先后师从国家级古籍修复名师杜伟生、潘美娣、徐建华、马国庆、胡玉清等。不仅在古籍修复、字画装裱、传拓技艺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且擅长古籍修复用纸张的研究。

  2022年4月20日,汪帆老师为图书馆的馆员们第一次授课,主题是讲述古籍修复纸张的应用及其相关知识。馆领导高度重视,将其作为教职工专题学习内容,近30人参加。汪老师围绕古籍修复用纸材料、纸张检测和古籍修复技术,介绍了传统手工皮纸、竹纸、封面纸、宣纸等不同类型纸张的特点、纤维结构、制作工艺与适用场景,结合古籍抢救性修复的实践案例讲述了古籍修复的流程,并分享了自己赴福建、新疆、西藏等全国各地实地探访手工纸生产作坊的经历,通过大量图片,让大家更为直观地了解纸张的生产过程和修复使用范围。

  

  图丨汪帆老师讲授修复知识

  从春意盎然的四月,到夏日炎炎的七月,修复团队紧锣密鼓地开展了十三次修复培训和实践练习。传习导师全力指导、倾囊相授,从古籍修复技术规范解读,到古籍破损情况分析和修复档案制定,手把手地把古籍穿线装订、浆糊调制、染纸、书叶清洗、书口和虫洞修补、喷潮压平等一项项修复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团队的学员们。

  掠影

  

  图丨团队成员参加修复培训

  (摄影:蒋丽平)

  

  图丨团队成员观察修复中的书叶

  (摄影:蒋丽平)

  

  图丨汪帆老师演示调制浆糊

  (摄影:蒋丽平)

  

  图丨修复中的书叶(摄影:蒋丽平)

  

  图丨团队成员夏日三伏修书

  修书如同治病救人,救治的是患“病”的古籍,延长的是古籍的寿命。我们将遵循本心,做到不仅会治病救人,同时也会治病救书。医者仁心书可春,古籍修复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将努力攻坚克难,在各级领导及各位老师的鼎力支持与引领下,为中医药古籍修复保护竭尽全力!

  -THE END-

  (转自“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