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图书馆举办“枯木逢春 再吐芬芳——古籍修复技艺观摩体验活动”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图老专家回信精神,切实发挥古籍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在全国第32个图书馆服务宣传周来临之际,云南省图书馆举办“古籍修复技艺观摩体验活动”。
活动现场
5月29日下午,30余名读者在云南省图书馆一楼古籍修复中心修复室内参加了活动。首先由云南省图书馆古籍修复人员给读者讲解古籍破损情形、古籍破损因素、古籍修复工具、古籍修复用纸及古籍修复方法等。随后,修复人员演示并指导读者亲手制作仿真线装书。读者在修复人员的指导下聚精会神地制作仿真线装书,看着自己一纸、一捻、一针、一线亲手制作的古色古香的仿古线装书,心生喜悦的同时不仅由衷地感叹古籍修复技艺的神奇与伟大!活动结束后,大家近距离观看了修复师们日常的修复作品。
导师杨利群亲自指导读者修复
工作人员指导读者修复古籍
工作人员指导读者修复古籍
云南省图书馆针对云南民族文字古籍文献资源丰富但缺乏专业保护、亟待抢救修复的情况,充分发挥古籍修复人才资源优势,在全省范围实施“少数民族古籍抢救修复文化志愿者在行动”服务项目,多种方式开展彝文、藏文、东巴文、傣文等民族文字古籍的修复,巩固壮大了云南省的古籍修复队伍。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大力支持下,举办了5期彝文古籍修复技术培训班、5期藏文古籍修复技术培训班、1期东巴经古籍修复技术培训班、1期傣文古籍修复技术培训班。通过边培训边修复的形式,抢救性修复了彝文古籍14080余叶、藏经2285叶、东巴古籍490叶、傣文古籍360叶,奠定了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修复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工作人员指导读者制作仿古线装书
古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云南省图书馆通过多渠道多方式举办古籍修复与保护宣传推广,让公众近距离地了解古籍、触摸古籍,感受历史文化的厚重,让古籍修复这一传统技艺得以传承和推广,同时提高公众的古籍保护意识,形成人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局面,真正让传承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文化历史的古籍“活”起来。
(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