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博物院珍贵文献修复项目”第一期修复工作圆满完成
北疆博物院,原名黄河、白河博物馆,是天津自然博物馆前身。始建于 1914 年。1957 年更名为天津自然博物馆。北疆博物院由法国神甫桑志华(EMILE LICENT)主持创建,旧址位于现马场道117号天津外国语学院院内,是中国建立时间最早的博物馆之一。
坐落于天津外国语大学内的北疆博物院
该院藏有生物标本 20 余万件,出版著作、刊物已列入世界自然科学文献宝库,是中国北方广大地域的科学研究中心,被誉为 20 世纪 30 年代世界上“第一流的博物院”。
北疆博物馆图书资料室收藏丰富:涵盖该院各种出版物;保存了当时绘制的中国、世界线路图、建筑类图纸多达800余张;图书参考资料约一万四千册,涉及文化、历史、地质、动物、植物、古生物等多个方面。以及精选当时国际上有影响力的连续性期刊、内容详实的图书。除此之外,还保留了大量珍贵图片资料。其资料收集的专业性以及在战乱年代也未断档的完整性,至今仍吸引着相关专业人员前来查询。
北疆博物院是近百年来天津在中外科学文化交流、交汇中的一个亮点。多年来,受到国际上专家学者的关注。旧址本身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较高文化价值。 1991 年北疆博物院旧址被天津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 1993年被天津市政府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世界博物馆日”获得了国家文物局级评选的“全国十大精品展”奖项。
2016年3月,天津自然博物馆黄克力馆长、马金香副馆长与天津图书馆李培馆长、天津市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万群主任就“北疆博物院珍贵文献修复项目”合作事宜进行沟通。双方领导本着协作共计,共谋发展的积极态度达成合作意向。此批藏品包含图书一万四千册,地图八百余张,均需不同程度的修复及数字化。根据双方协商,项目将分批逐步展开。
2016年4月27日,“北疆博物院珍贵文献修复项目”专家论证会在天津自然博物馆召开。参会人员包括: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籍修复的代表性传承人杜伟生;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朱振彬;国家图书馆陈为;天津自然博物馆、天津市古籍保护中心的负责人及工作人员,以及项目承包方代表等。会议上,双方分别对各馆的基本情况及项目的历史背景、项目概况进行介绍,并对修复内容、修复方案及拟达到的修复效果达成共识。三位专家分别就项目的统筹、藏品运输安全性、数字化工作及修复后文献的保存等一系列问题提出意见,并最终形成修复保护方案。2016年11月21日修复工作正式展开。
“北疆”项目专家论证会
修复工作进行期间,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籍修复代表性传承人杜伟生来到自然博物馆进行“北疆项目”阶段性验收及技术指导。对于西文修复档案的制定、填写;西文修复过程中胶带的祛除、纸张的选用、染色剂的选用、西文名词解释等问题进行了现场讲解和指导。
杜伟生老师参观北疆博物院,查看“北疆”藏书并进行技术指导
第一期修复工作历时近8个月,共计修复文献图书238册,10000余页。装帧形式包含精装、平装、散页、地图等类型;内容涵盖文化、历史、地质、动物、植物、古生物等多个方面;文种涉及 法、德、英、中、意大利、荷兰、匈牙利等多种语言。原始的图书文献经过修复后,既作为珍贵外文古籍珍藏保护,更成为实物形态的历史见证,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2017年6月2日,天津市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万群、张建国老师来到自然博物馆,与天津自然博物馆副馆长马金香、何森主任一同主持书籍交接工作,双方工作人员清点登记修复后的书籍并交接入库。至此,“北疆博物院珍贵文献修复项目”首批修复工作圆满结束。
“北疆博物院珍贵文献修复项目”工作人员合影留念
本项目的实施,将开启天津市范围内针对珍贵文献集修复、保护、科研于一体的大型文保工程,开创我市跨单位合作保护重要珍贵文献的先河。为基层文化单位(非专业图书馆)的珍贵图书文献的保护做了一次系统的尝试与探索。相信通过双方共同协作,发挥各自资源优势,一定能使这批珍贵的北疆文献得以传承和有效利用。这对我国的文献保护事业也会具有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