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圆满完成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重要讲话精神,促进京津冀三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与交流,由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支持,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北京市文化局、河北省文化厅主办,京津冀三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天津美术馆承办的“第二届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于2016年6月8日—12日在天津美术馆举行。

此次联展以“非遗与现代生活”为主题,包括展览展示、专场演出、“新皇会”展演等三个部分,展览展示部分汇聚了京津冀三省市及故宫博物院、国家图书馆的110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中国家级项目50项。展览精选了三地非遗项目中最具代表性和体现非遗最高技艺水平的创承人作品,可谓千工百艺、奇伟瑰丽、精益求精。展览分为精品馆、生活馆、传习馆三大部分,以此解读非遗的传统、当代与未来。以传承人现场演示与展品销售为重点,充分展示三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厚的人文蕴涵和独特的文化魅力。通过呈现生活场景、推动新品思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切实融入大众现实生活,发挥其建设先进文化、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独特作用。

 

 

参观过此次非遗展的观众都有一个感受,那就是既“好看”,又“好玩”。 “好看”之一是有一批难得一见的珍品亮相展览。为了在此次展览中展示出京津冀地区非遗项目最具代表性的修复作品,国家图书馆拿出了《永乐大典》、《赵城金藏》、《大般涅槃经》以及《西夏文献》四部建国后的古籍专藏,使参观者能够在展览期间与国宝更近距离接触,更加深入的了解到这些珍贵古籍修复保护背后的故事。

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历史悠久。早在京师图书馆时期,就配备了专职古籍修复人员。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成立图书修整组,2001年改名为善本特藏修复组,2008年更名为文献修复组,隶属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经过历代古籍修复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完成了馆藏《赵城金藏》、《永乐大典》、西夏文献等国宝级珍贵文献的修复任务。目前正在修复馆藏敦煌遗书、宋元明清善本,以及金石拓片、舆地图等特色藏品,并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支持下开展了“馆藏天禄琳琅专题修复项目”,近几年中还修复了《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入选级珍贵古籍的修复任务。

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的技术和理念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在长期修复实践中确立了“整旧如旧”、“抢救为主、治病为辅”、“最少干预”、“可逆性修复”等修复原则。古籍馆主持制定的《古籍修复规范和质量标准》[GBT 21712-2008],经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颁布成为古籍修复行业国家标准。2008年6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中国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颁布,国家图书馆“装裱修复技艺·古籍修复技艺”被确立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家图书馆收藏有1.6万余号敦煌遗书,约占敦煌遗书现存数量的四分之一。敦煌遗书内容包罗万象,有汉文、古龟兹文、梵文、古叙利亚文、古回鹘文等众多语言的文字资料,书写年代从公元4世纪到11世纪,堪称中国古代文化的百科全书。国家图书馆敦煌遗书规模修复始于1991年3月。在任继愈馆长的领导组织下,《敦煌遗书》的修复列入了国家图书馆“八五”其间的重点工作。在冀淑英先生等馆内一批老专家的指导下,善本特藏修复中心认真总结了前人以及国外修复敦煌遗书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以“局部修补”为核心的全新修复方法。经众多专家反复研究论证后,制定出了敦煌遗书修复方案。此后,这个方案成为指导敦煌遗书修复工作的重要原则,二十余年的敦煌遗书修复实践证明,这个修复方案的主体是正确的。

《西夏文献》修复。 西夏文献的出土是中国20世纪继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遗书3次重要文献收获外的又一次重大发现。1909年,以科兹洛夫为首的俄国探险队在黑水城遗址(今属内蒙古额济纳旗)发掘大量西夏文献文物,运回到圣彼得堡。1914年,英国斯坦因又在黑水城发掘不少西夏文物,今藏大英博物馆。1917年,宁夏灵武县出土西夏佛经,大部分入藏国家图书馆,使国家图书馆成为国内收藏西夏文献最多的地方。其中《西夏译经图》、《梁皇宝忏图》,活字印本《大方广佛华严经》等得到学术界的重视和关注。   2003年,国家图书馆启动西夏文献修复,从调研、论证到修复完毕,西夏专家史金波、文献整理专家王菡等给予大力支持和指导,历时一年,完成国家图书馆当时收藏的124件西夏文献修复,并与出版单位合作将这批西夏文献全部正式出版,服务学界。

天津图书馆古籍修复室从成立之初的10余平方米发展到拥有1000平米现代化设备的古籍修复中心,拥有着以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导师万群为代表的14位古籍保护工作者和科研人员。同时,还聘请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杜伟生先生、徐建华先生为天津古籍保护中心客座研究馆员,也因此拥有了一支国家级的专家队伍。近年来天津古籍修复中心将纸质文物保护视为重点发展方向,不仅有着较强的基础能力,同时,具备开展科研攻关及古籍保护修复专业的技术能力。体现在天津图书馆历年已完成的多项全国各收藏单位或民间收藏的古籍善本、精平装西文、舆图、碑帖拓片等纸质文献修复任务。

天津图书馆在此次展览中展出了《天津图书馆馆藏周叔弢先生捐赠敦煌文献、宋元刻书残叶整理、保护与研究项目》。天津图书馆与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合作的“天津图书馆馆藏周叔弢先生捐赠敦煌文献、宋元刻书残叶整理、保护与研究项目”启动于2010年,该项目是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实验室建设以来第一个联合项目,研究内容围绕国家级文献保护方法、古纸数据库建立、古籍修复技术的科学性等课题展开,其成果具备行业领先及创新意义。

作为此次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的重头戏,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示操作非遗项目更是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驻足——也是此次展览的第二个“好看”之所在。此次活动请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杜伟生先生来到活动现场,为大家展示古籍修复传统技艺。杜伟生,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研究馆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古籍修复师。从事古籍修复30多年,熟悉中国古籍的各种装帧形式,全面掌握中国古籍各种装帧形式的修复技术和中国传统字画的装裱技术,并能处理在古籍修复工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疑难问题。与此同时,全面掌握了现代精装书、平装书的装订和修复技术,对欧洲古旧精装书籍的装订和修复技术也较熟悉。2001年,主要执笔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行业标准《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标准》的制定。

 

杜伟生老师现场修书

 

在为期五天的活动中,不仅有大师坐镇,更有天津地区古籍修复项目带头人、天津古籍保护中心与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合作《天津图书馆藏周叔弢珍贵古籍修复与研究》项目主持人,天津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万群老师、国家图书馆缇娜老师,天津图书馆古籍修复中心的工作人员们为参观的人们现场操作演示古籍修复技艺,讲解古籍修复环节,普及古籍保护知识,使人们在活动现场更近距离接触到古籍修复这项传统修复技艺。毛笔与浆水间的触碰,纸张与纤维间的粘连,一张张破旧、霉变、酸化、破损的古籍残叶,在古籍修复师们的手中修复完整,等待着涅槃重生,延续着历史脉络。

“好看”之三:展览期间,为更好的向大众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中国图书馆学会、天津图书馆联合举办的“国家珍贵古籍系列讲座活动”于2016年6月9日在天津美术馆报告厅举行。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馆长陈红彦做客讲坛,向到场听众讲述《陈清华藏书中的国宝故事》。

陈清华与天津周叔弢并称“南陈北周”,为民国两大藏书家之一。陈红彦以陈清华的生平概述及其私人书斋——郇斋的名称由来入题,结合自己多年来的研究积累,向大家重点介绍了陈清华郇斋藏书前后分三批入藏国家图书馆的历史经过和轶事,图文并茂地向到场听众展示和介绍了《荀子》、《周易正义十四卷》、《说文解字十五卷》、浙刻双壁(《河东先生集》和《昌黎先生集》)、《永乐大典》、《虞山毛氏汲古阁图》等数十部极具代表性的郇斋藏书的历史渊源、文献特色和文物价值。通过陈红彦馆长近两小时详实、生动的讲述,在场听众不仅了解到陈清华藏书的国宝价值,更对以周恩来总理、原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先生为代表的中华古籍保护者在我国珍贵古籍保护方面做出的努力和贡献感到钦佩。讲座受到了到场听众的热烈欢迎,大家积极互动,并纷纷请陈红彦馆长签名留念。

 

陈红彦老师做客讲坛

 

既饱眼福又能近距离体验“匠艺”与“匠心”,正是本次展览更独具魅力的地方,就是体验:“好玩”。人们可以在参观的同时亲手尝试装订古籍线装书,在交流互动的同时,天津古籍保护中心更是为大家准备了一系列手工定制的小礼物,书签、手工书、宣传册……每一样小礼品都代表着天津图书馆人的心意与期许,凝结着古籍保护工作者的汗水与热忱。同时,展览区域还设有留言簿,人们在参观的同时纷纷留下自己的感慨与收获:“弘扬中华文化,修复古籍,任重道远。呕心沥血,劳苦功高。精益求精,万无一失。这项工程,受人敬仰。坚持永恒,造福子孙。朋友珍重,益寿永康。”、“古籍残缺千种遗憾,修复补遗万代功勋”、“中华文明永葆青春……”一句句留言传达着参观者的心声。

五天的展览结束了,我们每一个人对“非遗”文化又有了更深层次的的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薪火相传、厚德载物的精神,是维系整个民族的精神纽带,它的魅力在于鲜明的传统文化的印记,通过展示让更多的人走进“非遗”项目,真正体现‘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的主题。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知,让古老的技艺焕发新的活力,得到有效传承——这不仅是本次展览的目的,更是我们古籍修复者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