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中华古籍摄影展”系列活动报道纪实
“我与中华古籍摄影展”系列活动报道纪实
为了提高广大读者和社会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普及古籍保护的理念,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文化遗产,天津市图书馆(古籍保护中心)于6月13日“文化遗产日”联合全市11家区级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共同举办了“我与中华古籍”摄影大赛优秀摄影作品巡展活动及天津地区古籍保护工作宣传推广活动。
一项活动举办的是否圆满,前期的准备工作是其中重要因素之一,专业敬业高效的执行队伍就是决定事情成败的关键因素。距离开展不到一周的时间,在馆领导大力支持下,在兄弟部门的协作及大家的共同努力下。34块展板,从撰写内容——初步设计——定稿喷绘;200本礼品书,从版面设计——胶装订本——塑封压膜;书签、手工书、宣传册… …每一个加班加点的夜晚,每一张展板内容的呈现,每一样小礼品的初步成型,点点滴滴……一系列手工定制的小礼物,代表着天津图书馆人的心意与期许,凝结着古籍保护工作者的汗水与热忱,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将这次活动做到最好。
6月13日武清图书馆;6月14日文化中心图书馆。早上九点。随着开馆音乐声响起,读者蜂拥而至。一块块内容充实、色彩明快的展板,此时早已排排摆放整齐,等待着读者们的到来: “我与中华古籍”摄影展获奖作品,每一张照片的背后都有着一段感人的故事,都体现着对古籍保护事业的热爱与真诚;天津地区古籍保护成果展,包含天津图书馆、天津博物馆、各区图书馆以及各大学图书馆近几年的古籍保护工作情况。读者们在一块块展板前驻足,认真观看、拍照。在活动体验区,天津古籍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现场演示着古籍修复、古法传拓、雕版印刷等技艺,读者们可以亲身参与古籍修复、古法传拓、雕版印刷等技艺实践活动,领悟传统古籍修复保护的价值与奥秘。不到半个小时,每一个体验区都已有秩序的排起了长队,不管是满头白发步履蹒跚的耄耋老人,还是稚气未脱姗姗学步的学龄前孩子...大家都被这项“神秘而神圣”工作深深吸引。想近距离体验古书制作的乐趣。一张张水墨版画、一本本线装书、一页页墨碑传拓,每一位参与者的脸上都充满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初次探索收获“成果”的兴奋。作品完成后,读者还可以为自己的作品现场盖章,收获小礼品,并在现场的留言区留下自己的感慨与收获。有一位老人在参观了展牌后,向天津古籍保护中心赠书;也有的老人专门带着自家藏书,来向专家请教问询……参与活动的人们纷纷表示像今天这样的互动活动,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都乐在其中,最关键的是大家都能从中学到很多知识,并为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感到骄傲,为我们的传统文化感到自豪,更希望此类活动多多开展。
从武清图书馆到文化中心馆,古籍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在每天十余个小时不间断的讲解、演示、服务中度过,虽然大家已疲惫不堪,但当看到那些年过半百的老人对传统文化后继有人的慰藉,看到那些稚气未脱孩子用稚嫩的图画,书写着自己对书籍的热爱......大家的内心充满了欣慰,这种内心的充实已经冲淡了此时的疲惫。
展览期间,还邀请了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张志清研究馆员,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籍修复)传承人、国家图书馆杜伟生研究馆员专程到津分别作古籍保护及古籍修复等相关内容的专题讲座,开启一系列的宣传推广活动。两场讲座,200余人的会场,场场坐满,大家互动积极,并纷纷请先生们签名留念。活动期间人民日报、新华网、今晚报、搜狐新闻、网易新闻、北方网、天津电视台、天津新闻广播、都市新拍客....等一系列媒体纷纷对此次活动进行了报道。
“我与中华古籍”摄影展系列活动圆满结束了。活动期间读者对于活动参与的热情,更是让大家感慨万千:中国一个拥有着5000多年悠久历史的国度,中华古籍既是记录这浩瀚历史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文明的根脉。保护中华古籍,既是对文明的继承,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这些古籍中秘藏着太多宝藏值得我们去挖掘、发现。一页页纸牍记载着古人们的智慧与文化,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让中华文明、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这正是我们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成果宣传推广活动的意义所在。